在那厚寻访中国传统
□ 本报记者 侯东光 罗 盛 覃丽园 通讯员 许文雄
历经沧桑岁月,古老的院落虽已经破旧,但依然能看出当年大户人家的雄姿。罗 盛 摄
屏风上“积善余庆”四个大字依稀可辨。罗 盛 摄
遗弃当年的民居长满杂草。侯东光 摄
记者在采访老村民。 罗 盛 摄
今年9月,防城区大菉镇百里村那厚自然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,在全国270万个自然村中,与1561个村屯分步跻身“中国传统”之列,广西只有69个。
消息传来,沉寂多年的那厚村,顿时被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,让人浮想遐思,心驰神往。
初秋一天,我们一行怀着寻访传统的敬仰之心,走进那厚,走进中国传统。
A.村落古风犹存
那厚距大菉圩镇约2公里,庄子坐西向东,依山而建,村前是一片稻田。稍远处则是大菉至扶隆乡级公路和那厚江。四周被山岭包围,山靑水秀,一片葱绿。
进入村寨看到的第一个建筑,是一个当道的寨门,墙右侧拐角处有个碉楼,几个“丁”字瞭望口眼观六路,将八方尽收眼底。村民说,墙左侧山脚本亦有一碉楼,前些年给拆掉了。
那厚古民居系一处清末民居建筑群,其中那厚城约3200平方米,由数十户独立住宅组成,建筑类别有单体建筑、院落式围屋、四合院式祠堂等,一般为砖木结构悬山顶,屋面为青瓦仰合冷摊,墙体基础和下部用青砖、石头砌筑,上部用土坯砖、青砖,围屋四角设有碉楼。村内巷道为乱石铺砌,纵横交错,地形复杂。
最具特色的是唐氏宗祠,它约250平方米,建在村子中央,坐西向东,分正殿、二殿、南大门、南二门。南大门两边建有附屋,正门两边为石栓双柱;南二门两边附屋为二层建筑,以竹泥棚隔层。走廊通道为石头和石砖铺设而成。正殿、二殿墙壁是青灰色青砖墙;屋顶是青灰色瓦屋顶,有的为大青瓦;屋脊由木材行桥及梁上覆盖瓦片构成。
村后山上约50米开外,包村而建有城墙,因新中国成立初期那场那厚战役,城墙受损严重,现只存墙基。我们登上后山翻开密实的草丛,看到残存墙基为卵石筑就,宽度超过70厘米。
防城区博物馆唐馆长介绍,那厚古村落集古祠堂、古巷道、古城墙、古榕树、古民风、防御、防火设施于一体,空间格局完整,村庄动静刚柔,阴阳融合,蕴涵天机;现存建筑布局、形制、脊饰、古榕树及自然、风水理念,展现了古代匠师和当时人们的审美理念、心理特点及价值取向,为研究当时社会的民俗学、礼学、风水学、环境生态学以及唐姓家族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。
B.朴实老人的淳厚故事
今年82岁村民唐威光得知我们此行目的,拄着拐杖寻到我们,向我们讲述有关那厚的故事。
他说,他们祖公唐明佳在道光6年(1826年)从广东廉江迁到那厚,因为初期建的是泥砖屋,一场水灾把房子夷为平地。重建时,祖公靠平日担红线做的小本生意,节衣缩食,买火砖和上等木材,请上30多人帮忙,持续修建3年,才建起如今那厚古村落的规模。
唐家祖公为人厚实,名声在外。有一年,他担红线到合浦,与清兵同宿一旅店,第二天早上起来,发现自己的担子不见了,剩下的是一担银饷。他知道一定是清兵专捡轻担子挑,给弄错了,就挑着银饷满街找清兵,无果,只好把银饷挑回了家。
还有一次,唐家祖公出大菉街被人欺负,子孙后人知后很不服气,要组织族人收拾那帮小子。祖公闻悉,杀肥猪招集族人大吃,并邀请那帮惹事的小子入席同饮。众人不解,他一语中的地说:伤人得赔钱,打官司也得赔钱,不如大家吃了喝了,平安无事。
唐家祖公新居落成,钦州知府送他一面屏风,上书“品重乡邻”。
唐家遗风从此形成,并长流至今。百里村村委员唐道光说,因为当地的一位黄大妈当年让地给唐家祖公建房子,功德无量,她去世后,唐家后人不但赐予大葬,年年供奉,而且对其后人关照有加。滴水之恩,代代相报。
那厚民风因此淳朴,各家各户平时遇红白喜事互相帮忙,逢年过节坐在一起畅饮,从不计较,百年不改。离家出屋不用锁门,晚上外出不回家也夜不闭户。
C.古物件零落四处
在那厚古村落,除了老屋、老人、老故事,我们还想寻找一些老古董物件,希望能从中找到些许历史的文明。
然而触目所及,最显眼的莫过于二厅的老木砧、老屏风了,特别是高悬厅堂的老屏风,无遮无挡,保存完好,甚至连其中的“积善余庆”四个大字也看得一清二楚。
听说我们在找古物件,大菉镇文化站站长唐宽立马想起他曾见过的一只谷斗,遂嘱人寻找。另一村民也在家里摸出一把锈迹斑斑的刺刀。唐馆长见到这些古物件,两眼发光,几次三番做村民的工作,让他们捐献给防城区博物馆,但村民不遂。
据说,那厚新中国成立前出过两名黄埔军校学员,3户地主;近30年来年年有大学生和从军的,人杰地灵,人才辈出。但许多祖传宝贝或被抄家拿走,或失散四处,如今所剩无几。最能体现物化传统的,该是现存的那一片老房子了。
D.那厚战役与电影《英雄虎胆》
在那厚,欲要寻找非物质遗产,怕只有那厚之战啰。电影《英雄虎胆》的原型就来自这里当年的那场战役——
1949年12月防城解放后,被打败的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失败,趁我新政权刚刚建立之机,网罗本地反动势力,收罗地主恶霸、土匪流氓 ,发动暴乱,到处烧杀抢掠,妄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。
国民党军长张瑞贵的老婆韦秀英,号称“南路反共救国军总指挥”,带领1000多名土匪,从钦州潜逃至十万山,企图窜入越南。1950年11月,韦匪帮潜到大菉镇那厚村,个个精疲力竭,溃不成军。次日凌晨,韦匪首派号称“南路反共救国军副司令”的另一匪首黄炳煦,带领200多名土匪,从教良隘向那勤方向进犯。韦匪部仍驻那厚村,当黄匪前锋到达那勤附近的坡计、西江村时,我剿匪大军451团挥师从白石牙插过那勤,截住了这股土匪逃遁越南的去路。匪军在慌乱之际抢先占领了大仓岭等几个制高点,团团包围那勤圩,与我剿匪大军在圩外激战。打到黄昏时刻,黄匪的先锋队被打得丢盔弃甲,狼狈鼠窜。
当晚,我军挥师向大菉进发。一个分队的尖兵,穿过教良隘,赶到那厚,天刚蒙蒙亮。这时在村前水沟洗脸的几个土匪,看见尖兵部队,即仓皇逃进村里闭上闸门,向我军开枪射击。战斗打响后,我尖兵部队立即包围该村。那厚村四角建有炮楼,后山筑有碉堡,我军几次冲锋,伤亡数人,都无法冲入,直到我军后续部队赶到,用炸药炸掉村前围城,才从缺口冲入村中,逼近了匪首韦秀英的“司令部”。
正在激战时刻,大菉圩方面的土匪1000多人向匪首韦秀英靠拢,抢占了那厚村东北面山头,企图配合韦秀英匪部突围。我剿匪大军立即占领那厚村西南山头,六O炮、轻重机枪同时猛烈扫射土匪阵地,立足未稳的增援匪帮,被打得晕头转向,横尸遍野,最后丢下那厚,狼狈逃窜十万山。
被围在那厚村的韦秀英、唐煌(匪副司令)等80多人,虽配有精良的美式武器,他们藉此也只能作困兽之斗,负隅顽抗。最后经过激战,我军摧毁韦匪“司令部”, 共歼敌50多人,击溃匪众1000余人,韦秀英被击毙,唐煌被俘。
E.民房年久失修亟须保护
那厚古民居至今近200年历史,又历经战争年代,破坏严重,加上长期没有全面保护修缮,只靠村民自己维护,传统村落民居大多残破不堪。
有人居住的还好,但事实上不少民居已空搁着,村民或外出长期打工,或搬迁到镇街、城里。不少古民居房顶损坏,墙体残破,房间裸露朝天,经日晒雨淋,杂草丛生,一片荒芜。
有专家称,村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。那厚作为文化历史名村,形似一个蝴蝶宝地,值得观赏和研究。而从建筑风格上看,其建筑保存尚算不错,大青灰瓦大青灰墙,石头路从古建筑的墙边穿插而过,别有一番风味,能满足人们对文化探求、历史研究的需要,极具旅游发展潜力。
因此,专家呼吁,及早加强对那厚村原貌保存、古建筑修缮、环境整治等方面的投入,并完善相应的专门保护机构、保护范围、保护标志、保护档案等,制订防火、防盗、防损坏的规章制度和具体办法,确保那厚村的历史文化风貌得到完好的保护。
新闻链接
中国传统村落,原叫古村落,是指民国以前建村,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,即建筑环境、建筑风貌、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,具有独特民俗民风,虽经历久远年代,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。
2012年9月,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部、文化部、国家文物局、财政部联合成立由建筑学、民俗学、规划学、艺术学、遗产学、人类学等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,首度评审“中国传统村落”,全国64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,其中广西39个。今年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,全国又有915个村落列入名录,广西30个村落榜上有名。
传统村落不是“文保单位”,而是生产和生活的基地,是社会构成最基层的单位,是农村社区。传统村落具有一定的科学、文化、历史以及考古的价值,并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,承载了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它是一种生活生产中的遗产,同时又饱含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。